时尚服装网首页
首页 品牌资讯 品牌大全 品牌排行 品牌搜索  EN
品牌热点品牌故事
皮具品牌为何喜欢披“洋”皮
来源:慧聪皮革网    阅读:32733

  7月10日,达芬奇家具披“洋皮”造假风波被媒体曝光后,达芬奇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庄秀华拍胸口的“保证”犹在耳边“我们意大利的品牌从来没有在中国生产,都是在意大利百分之百的生产。”

  17日,央视《每周质量报告》再次曝光更多内幕。据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务管理科科长周海介绍,该部门目前查到共计11批达芬奇家具存在“一日游”的现象。这些家具先是运入上海保税物流园区,然后再从里面运出来,再运到上海的仓库“就是进口和出口这批货,其实还是在中国的国境里面。”

  家具行业资深研究员、《家具·Time》出版人袁卫东表示,一些“洋品牌”在原产地问题上纠缠不清,在于对“进口”定义的不同理解。产品由意大利生产,销往中国,这是原汁原味的进口;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,产品出口之后再进来,这也是一种“进口”。国内企业或中国人在境外注册的企业,产品由国内生产,只在保税区做“一日游”,有人也坚称是“进口”。“进口”概念,需要业界加以厘清。但是任何一种商品,不管你出口到哪个国家,还是在保税区如何倒腾,“原产地”是不会改变的。达芬奇家居如果对国产家具进行“洋身份”包装,只能说明他们企图混淆视听,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。

  皮具业也有“达芬奇”

  其实不少购买者对这种现象也是心知肚明。以近日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国外皮具奢侈品牌Prada为例,前几年就有媒体曝出其相当多的产品都是在广东代工生产的,但Prada既不承认也不否认。而这次由于IPO不得不在招股说明书中承认,“我们将大部分半制成品及制成品的生产外判予外部生产商,从而使生产流程更为灵活”,“一些生产商位于意大利以外(如中国、越南、土耳其及罗马尼亚),负责为我们生产制成品”,而外判Outsourcing就是外包。

  虽然Prada没有明确披露外包生产的具体比例和金额,但其承销商高盛在投资报告中踢曝,“Prada旗下11家企业,仅生产两成的制成品,其余均已外判”,“Prada目前与450家原材料供应商及480家制造企业合作,并聘有170名质量监控员”。但就在明知高价买到的可能是中国或越南代工品的情况下,Prada依旧生意兴隆,因为他的形象还高高在上,不像达芬奇那样被拉下“神坛”。

  耐人寻味的是,经济全球化让“全球采购、国际分工”模式大势所趋,美国苹果公司的手机、平板电脑向全球注明,产地是中国,由设在中国内地的富士康公司代工,但这丝毫不影响苹果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系列产品在全球热销。为什么国内个别企业做家具、做其它一些所谓奢侈品,却如此遮遮掩掩“傍洋牌”?

  傍名牌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行为。这种行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,主要通过依附他人的著名商标而不正当地利用他人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,并以多种方式在市场上突出使用,目的是让消费者误认、混淆,从而扩大销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。

  皮具业“傍名牌”现象很严重

  拿“啄木鸟”这个品牌为例,单就“啄木鸟”皮鞋就有“香港啄木鸟”、“法国啄木鸟”、“意大利啄木鸟”等等几十“只”神态各异的“啄木鸟”。“红蜻蜒”这个品牌也一样,“意大利红蜻蜓”、“台湾红蜻蜓”、“法国红蜻蜓”、“香港红蜻蜓”等等几十“只”各种各样的“红蜻蜒”。

  目前,在“傍名牌”现象中,打“擦边球”是最常见的一类。很多企业仿制名牌商标,使消费者误认为是名牌商标而购买所谓的“洋货”。对文字商标,只需将一些出名品牌加上前缀或者后缀,例如将“华伦天奴”,加上前缀变成“××华伦天奴”,加上后缀,“华伦天奴××”,就可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。而图形商标更好办,正在细枝小节上变更变更,就能使消费者难辨。“鳄鱼”的鳄鱼嘴朝左仍是朝左?“啄木鸟”的鸟嘴巴是朝上还是朝下?这些手段都是企业“傍名牌”惯用的伎俩。

  如今市场上一些名牌如:鳄鱼、华伦天奴等打出惊人的折扣,其实这些打折商品大多是傍在这些正宗品牌上的“兄弟姐妹”。“鳄鱼”的嘴朝左还是朝右,“梦特娇”的花瓣有几瓣等细枝小节,都决定了商品价值和质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。一些仿冒知名品牌名称、包装的商品,傍用外国名牌的影响力来打开销路,使消费者误感受是外国产品,造成误认误购,买了质次价高的商品,坑害了消费者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将名牌商标名称注册为本人的公司商号,混合公司名称取品牌名,使消费者误认为出名的品牌就是此公司出产的。比如将“啄木鸟”中文商标注册为“啄木鸟某某公司”、“深圳啄木鸟某某公司”、“上海啄木鸟某某公司”等。

  更有企业通过国际注册公司在海外注册公司和申请商标,使消费者以为这是外洋的公司出产的,是外洋的品牌,可是企业的产品加工厂就在国内。这种举动就是利用了人们觉得洋品牌就是比国内品牌好的心态,给产品取个洋名,套上海归的外壳,为的就是低成本生产,高价位出售。

  工商部门有关人士表示,许多经营者认为“傍名牌”是赚钱的一条捷径,一旦尝到了甜头就难以收手。很多有正宗“血统”的名牌,其众多“孪生兄弟”每个都有若干个代理商,有的代理商见钱眼开,代理服装的见代理皮具有搞头,私下也生产皮具,同样还打上正宗标记,真真假假,让消费者雾里看花,同时也增加了执法难度。另外,国内一些企业急功近利,对打造自己的品牌缺乏信心,同时缺乏资金实力,就会采取“借棵大树来乘凉”的做法。

 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副主任邓地认为,尽管有些全球销售的奢侈品有意隐匿原产地为中国,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在于,现在的“中国制造”已经不是当初廉价工业品的代名词了,“中国制造”不仅在全球的外贸份额不断提升,其美誉度也大大增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为何我们的企业不正大光明做品牌,而要做那些投机取巧的事情呢?

加入收藏:请按快捷键[Ctrl+D]
上一资讯: 奢侈品B2C融资爆发 品牌渠道成瓶颈
下一资讯: 世界品牌中国代工,为何中国没品牌成长土壤?
相关声明:凡注明“时尚服装网”来源的资讯,版权均属于本网,欢迎转载、摘编,但应注明版权信息。本网转载其它媒体的信息,目的在于传递信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,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,谢谢!
品牌资讯
© 2005- CnWear.com - All rights reserved.